最新數(shù)據(jù)顯示,目前已有59項使用間充質干細胞(MSCs)治療肝病的注冊臨床試驗,其中大多集中于肝硬化或纖維化,且多為Ⅰ期、Ⅱ期或Ⅰ/Ⅱ期混合研究。肝硬化是各種肝臟疾病進展后晚期階段,特別在近幾年的發(fā)病率和病死率大幅升高。
肝硬化是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改變,其最重要的病理特征是肝細胞壞死,彌漫性纖維間隔形成和肝細胞結節(jié)狀再生。肝細胞壞死和炎癥是這些病理變化發(fā)生和發(fā)展的基本因素,這些因素均可導致正常肝細胞壞死和肝星狀細胞活化,進而造成肝內細胞外基質過度沉積和肝臟結構破壞。
基于肝硬化的發(fā)病機理,臨床的藥物治療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,目前間充質干細胞移植療法代表一種最具發(fā)展前景的解決方案將替代全部或部分肝移植。它具有來源廣泛、易分離、可在體外擴增等特性,移植后可改善和修復肝臟的功能。
干細胞治療機制研究
①轉化為肝細胞樣細胞(HLCs):研究表明,不同來源的MSCs均可在細胞因子、生長因子、化合物等的誘導下分化為HLCs,表達肝細胞特異性標志物白蛋白、細胞角蛋白19、甲胎蛋白、肝細胞核因子4α等。由MSCs轉化而來的HLCs表現(xiàn)出與肝細胞相似的功能,從而促進肝損傷的修復。
②調節(jié)機體免疫反應:MSCs可通過調節(jié)機體免疫調節(jié)反應逆轉肝損傷所致的免疫失衡,為MSCs治療肝硬化提供了科學依據(jù)。
③旁分泌功能:MSCs可表達多種細胞因子、趨化因子、生長因子以及外泌體,間接或遠程幫助損傷組織修復。
臨床案例研究
一項Ⅰ~Ⅱ期臨床試驗納入8例肝硬化患者(包括4例乙型肝炎患者、1例丙型肝炎患者、1例酒精性肝炎患者和2例隱源性肝炎患者),單次經(jīng)靜脈注射( 3~5) × 107自體BMSCs,并于移植后 1、2、4、8 和24周評估患者肝功能和臨床特征,結果顯示,治療后患者的腹水均減少,且肝功能顯著改善(包括終末期肝病模型評分、國際標準化比值和血清肌酐水平)。
另有研究將45例失代償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為兩組,其中30例患者輸注臍帶來源的 MSCs,另15例患者輸注0.9%的氯化鈉注射液,隨訪1年后發(fā)現(xiàn),輸注臍帶來源MSCs患者的腹水量,較對照組 (P<0.01)顯著減少,肝功能顯著改善,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增加,血清總膽紅素水平降低 ,終末期肝病 模型評分降低,且無明顯不良反應。由此認為,輸注臍帶來源MSCs可能為肝硬化患者提供一種新的治療方法。
Sakai等對4例經(jīng)肝動脈注射自體脂肪來源MSCs的肝硬化患者的研究顯示,2例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顯著改善,且未見嚴重不良事件發(fā)生。
總 結:以上研究表明,臍帶、骨髓或脂肪組織來源的MSCs治療肝硬化的耐受性良好,且安全有效。未來MSCs移植有望成為延長肝硬化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方法。
說明:本文案例均摘錄于文獻,僅用于科普干細胞相關知識,不作為醫(yī)療建議。